“撈女游戲”主演背刺事件案例研究:性別議題與輿論風險
案例背景
“撈女游戲”是一款由知名導演胡耀輝及其團隊開發的互動影像游戲,于2025年6月19日正式發售。該游戲以“情感反詐”為主題,旨在通過沉浸式設計揭露情感操控手段,提高玩家的反詐意識。然而,游戲名稱直接使用“撈女”標簽,被批評涉嫌污名化女性群體,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爭議。
面臨的挑戰/問題
性別議題敏感
游戲名稱“撈女游戲”直接觸及性別議題,被部分網友視為對女性群體的污名化。在男女對立之風愈演愈烈的當下,這一敏感標簽迅速引發了大量爭議和負面輿論。
輿論風險高漲
游戲發售日(6月19日)被指刻意關聯2024年“胖貓跳江事件”周年,該事件曾引發全網對“撈女”的聲討。此舉被視為消費社會悲劇、煽動對立情緒,進一步加劇了輿論風險。
平臺治理壓力
B站等平臺對性別議題采取“風險預防”策略,對涉及低俗、性別對立的內容采取更嚴格審查。游戲PV發布后,大量用戶投訴其“煽動性別對立”“宣揚厭女情緒”,導致制作人胡耀輝的B站賬號被封停。
采用的策略/方法
游戲設計融入反詐教育
游戲內設“互助留言板”作為匿名安全社區,供玩家分享被撈經歷及反詐策略。同時,游戲包含14萬字“戀情知識檔案”(783句配音),解析情感操控心理學原理,旨在提高玩家的反詐意識。
公開信回應爭議
主創團隊在《制作組的信》中明確提到“不少成員都被‘撈過’”,并強調創作初衷為“對抗以愛為名的欺詐”。同時,團隊自稱“平凡普通但懷有信念”(普信),旨在通過游戲反擊“情感操控”現象。
平臺治理與輿情應對
B站等平臺基于輿情風險主動處置爭議賬號,避免輿論失控。同時,平臺推動溫和討論,倡導“向性別對立說不”,引導用戶聚焦解決方案而非對立。
實施過程與細節
游戲發售前,主創團隊通過社交媒體和游戲官網進行預熱宣傳,引發廣泛關注。然而,隨著游戲名稱和內容的曝光,爭議也隨之而來。部分網友開始質疑游戲名稱的合理性,認為其涉嫌污名化女性群體。游戲發售日當天,制作人胡耀輝的B站賬號被封停,進一步加劇了輿論風波。 面對爭議,主創團隊迅速發布《制作組的信》進行回應,解釋游戲設計的初衷和目的。同時,團隊積極與平臺溝通,尋求解決方案。然而,由于爭議涉及敏感性別議題,平臺治理壓力較大,導致爭議持續發酵。
結果與成效評估
輿論反應強烈
游戲發售前后,輿論反應強烈。部分網友支持游戲揭露真實存在的情感欺詐現象,認為其具有反詐教育意義。然而,更多網友批判游戲將女性符號化為欺詐主體,強化性別對立而非解決問題。
平臺治理成效顯著
B站等平臺對爭議賬號的封禁行動迅速且有效,避免了輿論失控。同時,平臺推動溫和討論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網友開始理性探討性別議題和反詐教育的重要性。
游戲銷量與口碑分化
盡管爭議不斷,但游戲在發售首日仍登上了Steam國區銷量榜第6位,在線峰值超6000人。然而,玩家對游戲的評價呈現分化趨勢。支持方認為游戲具有反詐教育意義,反對方則批判其強化性別對立。
經驗總結與啟示
選題需謹慎
創作者在選擇敏感議題時需謹慎評估輿論風險。盡管“撈女游戲”旨在揭露情感欺詐現象,但其名稱和表達方式欠妥,導致爭議不斷。未來類似創作可借鑒“非標簽化敘事+解決方案導向”模式,尋求社會價值與傳播安全的平衡。
平臺治理需透明
平臺在治理敏感議題時需建立更透明的規則,并提供申訴通道,避免誤傷合理討論。同時,平臺應推動溫和討論,引導用戶聚焦解決方案而非對立。
輿論環境需理性
健康輿論環境需承認社會問題存在(如物質化婚戀),同時拒絕以偏概全的群體指控。網友應理性探討性別議題和反詐教育的重要性,避免過度情緒化和極端言論。
Q&A
Q1:為什么“撈女游戲”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 A1:游戲名稱“撈女”直接觸及性別議題,被部分網友視為對女性群體的污名化。同時,游戲發售日與“胖貓跳江事件”周年相關聯,被視為消費社會悲劇、煽動對立情緒。 Q2:平臺對爭議賬號的封禁行動是否合理? A2:平臺基于輿情風險對爭議賬號進行封禁行動是合理的。這有助于避免輿論失控,維護平臺秩序。然而,平臺也需建立更透明的規則和申訴通道,避免誤傷合理討論。 Q3:未來類似創作應如何避免類似爭議? A3:未來類似創作可借鑒“非標簽化敘事+解決方案導向”模式,尋求社會價值與傳播安全的平衡。同時,創作者需謹慎評估輿論風險,選擇更合適的表達方式和敘事策略。
文章評論 (1)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