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集體承諾賬期60天的背景
政策驅動與行業響應
2025年6月1日,國務院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施行,明確要求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的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這一政策的出臺,旨在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優化營商環境。在此背景下,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廣汽集團、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小鵬、長城、小米等多家車企密集發聲,承諾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壓縮至60天內。
汽車行業供應鏈現狀
長期以來,國內汽車行業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的資金壓力。部分車企通過延長賬期、使用承兌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轉移負債,甚至將應付賬款“金融化”賺取利差。據機構梳理,2024年國內車企對供應商的支付賬期平均超過170天,部分車企賬期甚至超過240天。相比之下,國際汽車巨頭如豐田、福特、通用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均在50-70天之間。
賬期改革對供應商的影響
資金壓力緩解與流動性增強
車企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縮短至60天內,將直接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增強其資金流動性。對于長期“生存靠墊資、發展靠賒賬”的零部件供應商而言,這無疑是一大利好。資金壓力的減輕,將有助于供應商投入更多資源于研發與生產,提升產品質量與創新能力。
行業洗牌與競爭格局變化
賬期改革將對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現金流緊張、融資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將面臨更大考驗,可能加速行業洗牌;另一方面,融資能力、盈利能力更強的頭部企業將相對利好,有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此外,賬期改革將限制車企的快速擴張,對車企的現金流、融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賬期改革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隱性成本與驗收亂象
盡管車企齊聲承諾賬期60天,但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部分車企通過年降、匯票、延期驗收等隱性成本,變相延長供應商的實際回款周期。此外,驗收亂象也是影響賬期落實的重要因素。部分車企以“質檢流程未完”、“測試數據需復核”等為由拖延驗收,導致供應商資金回籠受阻。
解決方案:
- 明確驗收時效:政策層面應明確驗收時效,避免車企惡意拖延驗收。
- 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借鑒德國汽車工業的“供應鏈韌性計劃”,由政府引導建立風險共擔基金,對按時付款的車企給予稅收優惠,對惡意拖欠的實施信用懲戒。
支付方式優化與透明度提升
支付方式的不透明與復雜性也是影響賬期落實的關鍵因素。部分車企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支付方式,將回款周期拉長至數月甚至更久。此外,支付方式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也增加了供應商的財務成本與操作難度。
解決方案:
- 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車企應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供應商壓力的不合理結算方式,采用現匯等透明、高效的支付方式。
- 提升支付透明度:車企應建立公開、透明的支付機制,明確支付賬期、支付方式及承兌匯票期限等關鍵信息,避免供應商因信息不對稱而遭受損失。
行業趨勢分析與未來展望
產業鏈協同與優化
賬期改革將推動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與優化。一方面,車企將更加注重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通過優化采購流程、提升付款效率等方式,降低供應鏈成本,提升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供應商將有機會獲得更多資金支持,投入研發與生產,提升產品質量與創新能力。
汽車產業生態重塑
在新能源轉型的關鍵期,賬期改革的實質是對整個產業生態的重新定義。傳統的大魚吃小魚的叢林法則將被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所取代。車企與供應商將更加注重長期合作與共贏,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政策持續推動與行業自律
未來,政策將持續推動汽車行業的賬期改革。一方面,政府將加強監管力度,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另一方面,行業組織將發揮自律作用,推動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誠信合作與公平競爭。此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與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車企與供應商將更加注重產品質量與創新能力,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結論
車企齊聲承諾賬期60天,為供應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曙光。然而,賬期改革的落實仍需克服諸多挑戰。政策層面應明確驗收時效、建立風險共擔機制;車企層面應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提升支付透明度;供應商層面應提升產品質量與創新能力,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與行業的自律發展,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將實現更加緊密、高效的協同與合作,共同迎接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
文章評論 (5)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