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顧:電池鎖電引發爭議
事件起因
一位東風風行雷霆630 Pro車主在社交媒體上爆料稱,自己的車輛在行駛了31萬公里后,在充電樁充電時突然下電,顯示已充滿卻無法繼續充電,車輛被鎖定。車主隨后聯系廠家,得知車輛在生產出廠時就設定了31萬公里的使用限制。
車主遭遇
據車主反饋,從車輛被鎖電到爆料時已經過去了19天,期間車輛無法正常使用,也沒有人來給車輛做檢測。更令車主不滿的是,廠家在未經過車主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將電池容量從75%調到了50%。這一行為不僅嚴重影響了車主的正常使用,還侵犯了車主的知情權和財產所有權。
二、廠家行為合規性分析
技術爭議:里程閾值設定
東風風行雷霆630 Pro的電池鎖電行為源于電池管理系統(BMS)預設的31萬公里里程閾值。然而,根據行業數據,三元鋰電池在循環1000次后容量通常仍能保持80%以上,對應實際行駛里程約24萬公里。而該車主的車輛在31萬公里時電池容量仍有75%,遠未達到國標規定的強制更換標準(容量低于80%)。因此,廠家以“防止電池過度衰減引發安全風險”為由鎖電,實則是通過軟件限制規避硬件責任。
法律風險:三重爭議
- 未履行告知義務:車主購車時未被告知存在里程限制,而廠家宣傳資料卻強調“循環壽命超3000次,開到報廢無需換電池”。然而,在合同中卻以“小字條款”隱藏限制,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0條關于商品信息真實全面告知的規定。
- 單方面變更合同條款:未經用戶同意,通過OTA升級將電池容量從75%降至50%,屬于對車輛核心性能參數的實質性修改。根據工信部2025年新規,涉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變更的OTA升級需提前備案并取得用戶許可。東風風行的做法已構成違規。
- 侵犯財產所有權:電池作為車主合法財產,廠家通過遠程鎖電限制其使用,被法律界人士視為“變相剝奪用戶對私有財產的控制權”。
三、電動汽車電池鎖電技術解析
鎖電的本質與安全邏輯
電動汽車的“鎖電”作為常規安全措施,其核心在于通過技術手段主動限制電池的充放電能力,以預防電池過充、過放等風險,從而保障車輛安全。鋰離子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若超出材料承受范圍(如SOC過高或過低),會導致鋰枝晶形成、電解液分解等問題,引發短路或熱失控。鎖電通過調整BMS參數,限制電池的充放電閾值(例如僅允許SOC在20%-80%之間工作),避免極端工況下的化學不穩定。
行業背景與爭議
盡管鎖電作為安全措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多數鎖電操作未經用戶明確同意,通過OTA“暗箱”完成,涉嫌侵犯知情權。此外,不同車企對于鎖電策略的實施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零跑C11在類似里程后主動更換電池,而比亞迪出租車隊甚至有跑120萬公里未鎖電的案例。這些差異不僅反映了車企在技術管理和用戶權益平衡方面的不同態度,也引發了對于行業規范和政策監管的討論。
四、車主權益保護與應對策略
法律救濟手段
針對東風風行雷霆630 Pro電池鎖電事件,車主可以采取以下法律救濟手段:
- 向消協投訴: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可主張“退一賠三”。若廠家無法證明已履行告知義務,需承擔舉證責任。
- 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恢復電池功能、賠償停運損失,并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 向監管部門舉報:根據工信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可向工信部或市場監管總局舉報廠家違規OTA升級行為,要求立案調查。
購車前審慎核查
對于準備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來說,購車前審慎核查是保護自身權益的重要一環。建議消費者要求銷售書面確認電池管理策略,包括是否存在里程/時間雙閾值、鎖電觸發條件等。同時,優先選擇提供“電池健康監測APP”的品牌,以便實時掌握電池狀態。對于營運車輛,需明確質保條款是否包含“非家用用途免責”,避免陷入“過度使用”爭議。
使用中留存證據
在使用過程中,車主應定期通過車企官方渠道獲取電池健康報告,記錄容量衰減數據。保留充電記錄、故障報警截圖等,作為維權時的關鍵證據。此外,還應關注車企OTA升級公告,對涉及電池參數變更的升級需謹慎確認。
五、行業規范與政策建議
完善標準體系
現行《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循環壽命要求及試驗方法》未涵蓋實際行駛里程限制。建議將“用戶場景適應性”納入考核指標,明確車企需在說明書中注明不同使用強度下的電池壽命預期。
強化信息披露
車企應在購車合同中以顯著方式(如加粗字體)列明電池管理閾值,并提供可選項(如付費延長質保)。同時,建立第三方檢測機制,當用戶對電池狀態存疑時,可委托獨立機構檢測,檢測結果作為維權依據。
探索創新模式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成熟,車企可以探索更加靈活和創新的電池管理模式。例如,通過“電池訂閱制”降低初期購車成本,用戶按里程付費更換電池。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減輕用戶的經濟壓力,還可以促進電池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東風風行雷霆630 Pro電池鎖電事件不僅是一起個案,更是電動汽車行業在用戶權益與商業利益之間失衡的縮影。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技術的持續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電動汽車行業將變得更加透明、規范和可持續。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積極維護自身權益,共同推動電動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文章評論 (2)
發表評論